风霜雨雪无所惧 青春似火铸黑金
—记黑龙江省第六地质勘察院林口县石墨矿区的年轻勘探者
黑龙江省林口县,这个有着闻名中外的“八女投江”英雄事迹和东北抗联遗址的国家一类革命老区,如今在经济“新常态”的深刻背景下,黑龙江省地质勘查三年专项的实施为这座革命老区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焕发出新容颜。
黑龙江省第六地质勘察院是我国东部地区一支有着“功勋地质队”荣誉称号的地质找矿的主力队伍,自黑龙江省启动地质勘查三年专项行动以来,该院以“誓要三年见大矿”为重心工作目标,树立创新勘查理念,将勘查矿种由传统的多金属矿向新能源、新材料矿种转移,将国内外热捧的石墨资源作为重点对象,先后在鹤岗、双鸭山、佳木斯、牡丹江等地优选石墨勘查区30余处,经院地质专家综合研究分析,确定林口县西北楞和三合村石墨矿为重点勘查项目。两项目经2016年的高强度勘查,现已初步发现石墨资源矿物储量3000多万吨,为超大型石墨矿。
林口县超大型石墨矿床的发现主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对资源勘查的正确决策和省地矿局对技术质量的严格把关,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峰高林密的大山里,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甘做地勘事业的奠基石,用火一样的热情,火一般的青春,在地质找矿的艰苦环境中,翻山越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顶酷暑冒严寒,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爬涉在寻找石墨“黑金”的征途中……
忠孝相权选择“忠”
林口县西北楞和三合村项目组共有年轻技术人员12名,都是六院近年来积极推进人才战略,招才引智的地质专业院校高材生,他们多为80、90后独生子女。常言道“儿行千里母担忧”,六院的这些年轻人自进入林口县石墨矿区以来,每年初春上山、冬末下山,仅有两三个月时间在院工作,也是马不停蹄的编写地质报告,几乎没有时间在父母膝前尽孝。西北楞项目组的罗宝龙,27岁的年轻小伙儿,家乡位于项目所在地的临城七台河市,由于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2016年6月从全院最艰苦的5万矿调项目组抽调到急需技术力量的西北楞项目组,来到项目组后,他与项目组其他人员团结协作,日行数十公里,定点采样编录,从不叫苦叫累,很快融入了新项目集体,并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今年8月份,他接到了来自家中的电话,说母亲生病马上动手术,希望他能回家看看,照顾几天病中的母亲。此时,他的内心是犹豫的、是矛盾的,他并没有像其他普通年轻人一样马上答应家里的请求,而是首先想到了正在紧张施工的西北楞石墨矿,他心想:“项目组还有4000多米钻探任务量需要在年内完成,我现在要是离开,我所负责的工作就得由其他人替我完成,但大家都在忙碌着自己的工作,院里各项目也都在生产,正是用人紧张之际,为了西北楞石墨矿如期完工,早日向省委省政府交出一个大矿,我必须留下来”。于是,他委婉的拒绝了家中请求,虽然心中愧疚万分,但他想今后要加倍努力工作,为国家找大矿找好矿,让自己成为父母的骄傲。西北楞项目组其他年轻人与罗宝龙一样,即便家乡离工作区不足百里地,但在项目未完工前,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带着父母的牵挂和思念为地勘事业默默的奉献着。
怀揣妻儿的思念攀登
在老一辈人里曾经流传这样一句话:“嫁汉不嫁地质郎,一年四季到处忙,春夏秋冬不见面,回家一包烂衣裳。”建国初期,由于交通信息都不发达,地勘人出野外一去就是一年甚至几年都难得回家一趟。现如今,交通发达了,通讯进步了,但在黑龙江这个森林资源丰富的深山中,手机通讯信号很多时候是派不上用场的,地质队员每天清晨上山进了林子,几乎就和外界失去了联系,全由gps引路导航,直到黄昏回到驻地才赶紧给家人报个平安。林口县石墨矿区位于 道路崎岖、沼泽发育的群山之中,交通环境差、工期紧、任务重、难度大,项目组150余人夜以继日的连续生产,10多个年轻小伙子更是冲在勘探最前线。毕业于 中国地质大学的研究生,三合村石墨矿的项目负责人文立坤,三十出头,个子不高,体型黑瘦,戴着眼睛,干起工作就网络自己,他勤思考、爱钻研,喜欢尝试各种勘查技术方法,不断优化自己的施工方案。项目组经常有同事问他:“你研究这么多,最终想要个什么结果呢”。他说:“我想发明一种快速的新式找矿方法,无需大动干戈的破土开钻,就能准确的划出成矿区域,这样我们地质队员就不用吃这么多苦、受这么多累,能多在家陪伴自己的亲人、爱人。”原来,文立坤有个刚满三岁的儿子,初为人夫人父的他内心深处是对妻儿无比的思念,在林口石墨矿区一呆就是大半年,每每和家里通话,孩子叫爸爸的声音已经从年初的热情变成了现在的陌生。项目组还有和文立坤有着同样经历的,但他们始终坚守,从不因家庭原因而对工作有丝毫懈怠。
快乐的单身汉
在林口县石墨矿区项目组有很多年轻技术人员,他们青春、自由、浪漫,朝气蓬勃,因为他们单身。由于地质工作的特殊性,人员结构男多女少,且长期从事野外工作,院党委、工会、团委一直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无论在哪里,他们都会感到六院大家庭的温暖。西北楞项目的翟艳超,是去年院里新招聘的研究生,个子高、长得帅、性格好,刚来就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争先恐后的为他介绍对象,但他还没来得及看一个就去了野外工作,有的只好先加微信慢慢聊着,可是他在项目组一呆就是大半年,连面都见不上的好姑娘也就渐渐疏远了。时常有人问他:“你不觉得可惜吗,怎么不请假回去见见呢?”他总是傻笑着说:“我还年轻,好好干几年工作再成家也不迟,况且项目组需要我,我还要亲手挖出一个巨大的石墨矿来”。地勘人找对象虽然不容易,但年轻人聚在一起却不乏快乐:每天清晨,大家一起上山,互相搀扶、相互帮助,和山中的鸟儿比唱歌,和林中的兔子比赛跑,共同研究每块石头的成矿条件和规律;日落黄昏,大家回到驻地,淘米、洗菜、劈柴火、点炉子,炊烟袅袅,一声“开饭了”,年轻人围坐在一起,伴随着饭菜的香气飘散出阵阵欢声笑语;晚饭后,大家一起收拾碗筷、打扫驻地,聊着一天的工作收获和生活感受,简单、自然、淳朴,年轻人就这样快乐的度过野外工作生活的每一天。
谁说女子不如男
世人都会认为地质找矿如此艰苦的工作,一定都是男性勘探队员,不会出现女性的身影。但在林口县西北楞石墨项目组却有这样两个20多岁的小姑娘,她们来到项目组已经2个多月了,负责地质报告中的计算机绘图工作,虽然多数时间是在山下的驻地画图,但为了进一步了解矿区的成矿特点,快速绘制精准无误的地形图,有时也会跟着男同事们一起上山,观察岩层的岩性、岩相和石墨的分布特征,两个小姑娘个子都不高,身材也偏瘦,但爬山的速度和劲头毫不输于男同事,山中的风把她们的长发吹起,如同两颗杨柳在翩翩起舞。她们与男同事们一起办公、一起吃饭,共用一个简陋的室外卫生间,住的地方是项目组为她们单独租的小屋子,现在的黑龙江早已进入供暖期,但项目组里无论是办公室还是租住的民房都比不了城市的集中供热,需要自己添柴火、烧炉子,两个小姑娘从原本白白净净的小姑娘刚来没多久就变成了灰头土脸的“野丫头”。如此艰苦的食宿和办公条件对女性勘探队员来说并不是最难的,最不易的是野外驻地没有城市里便捷的热水,洗漱时冰冷的凉水是寻常家女孩子所不能接受的,但她们从来没有半点矫情,说过一句怨言。当有人问到:“野外生活怎么样”的时候,她们还经常打趣的说:“远古朴实的办公室、绿色生态的农家菜、山清水秀的石墨山,桃花源记般的生活”,真是两个坚强勇敢的小姑娘。
逐梦,让青春闪光
为全力以赴打好地质勘查三年专项攻坚战,六院今年又从吉林、河北、甘肃等地招聘了一批地质高校毕业生,其中有3名大学生还不知单位办公楼的所在地,就直接来到了林口县西北楞项目组。他们书本知识丰富扎实,但野外工作经验不足,就经常性地、虚心地向老同事请教。项目组负责人欧阳荣京,是林口县石墨矿区的老技术骨干,也是龙江地矿系统的优秀共产党员,带起徒弟就像对待自己的工作一样,除了在山上手把手的教他们如何找矿,平日休息、茶余饭后,只要一有时间就把大家聚到一起,研究工作、解答问题,帮助年轻人迅速成长进步。这帮年轻人的还坚信“勤能补拙”,每天日出时分就背起行囊上了山,饿了吃几口馒头咸菜顺凉水,又继续定点、采样、编录,也不管天气和时间,直到太阳下山了,黑得看不到路了才往驻地回。经常有人问他们:“这么辛苦的工作身体受得了吗?”他们信心满满的回答:“我们这么年轻,身体结实着呢,况且每天带馒头咸菜上山就能换回来几袋子宝贝石头,超值啊!”还有人问他们:“明知道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选择地质工作”。他们严肃认真的说:“当时报考专业,一直以为找矿是一件游山玩水的事情,可真正接触了才知道这其中的艰辛是常人无法想象和忍受的,但学一行就要干一行爱一行,父母辛苦的把我们培养到大学,学校把我们培育成专业人才,我们对自己的专业未来有着无限憧憬,每当在山上有新的发现时,心中的激动和喜悦会让一切疲惫烟消云散,想想我们的住的房子、开的车子、用的东西,样样的成型都离不来地勘人从地下探出的宝贵资源,总要有人付出,经济才有发展,社会才会进步,祖国才能更加强大!”
黑龙江省的11月已正式进入冬季,目前,林口县石墨矿区还在紧张有序的生产施工中,山中早已漫天飞雪、冰冻成霜,山上的钻塔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项目组的年轻人们仍在日复一日的辛劳工作着,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用辛勤的汗水、用火样的热情,继承了这片土地上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发扬了地勘行业“三光荣”、“四特别”的历史传统,诠释了新一代地勘人不辱使命、不畏艰辛、执着追求的迷人风采,为祖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奉献着无悔青春和生命的忠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