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中,内蒙古应该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一片草原牧歌景象。可是当我来到位于内蒙古扎兰屯的兴安盟——榛子坝防火站等四幅1:5万矿调项目组时,看到却是山高林稀的大山景色。此时,项目组负责人蒋文革看出我的心思说到:“我们搞地质的,常年以山为伴,大山就是我们地质人的家”。是呀,地质队员常年生活在深山老林里,在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这里的同时,他们早已把大山当做自己的家了。
该项目是我院国土资源技术服务开发中心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战略,与内蒙古一一五地质队合作的矿调项目。项目组在技术人员少、工作条件艰苦、工期紧的情况下发扬地质人“三光荣”传统,克服困难积极工作。内蒙古的寒冷天气和他们火一样的工作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入9月初,项目组所处的工作区这里已是寒气逼人,气温刚刚零上4、5度,他们住在没有任何取暖设施的房子里,为了赶时间抢进度他们每天5点半起床,6时多就带上水以及午饭就踏上了征程,一走就是一天,晚上等回到驻地时已是满天星斗了,在这里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但他们没有任何抱怨。当地的雇工换了一批又一批,但项目组的技术人员没有一个掉队的,因为他们这次到省外工作,不仅代表个人而且还代表着黑龙江省地勘队伍的形象,更代表着六院的精神面貌。
蒋文革是这个集体的负责人,也是这个集体的大哥哥,更是一名共产党员。蒋文革是88年毕业于长春地院的高级工程师,他每天不仅要与项目组的其他同志一起上山工作,晚上回来后还要整理地质资料,作好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在工作中他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项目组的啜仁波、张跃专是我院自己培养出的第一批地质技术人员,他俩现在已经是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何邯、韦国飞、王明会是新毕业不久的大学生。项目组共有人员65人,车辆5台,每天的日常生活、车辆管理及维修由李冬负责。就这样大家一天天忙碌着,默默地在大山深处承担着内蒙古境内1400平方公里的矿调任务。
干一个项目,交一方朋友。蒋文革原本是一个不善言词的人,为了与地方打好交道,他努力改变自己,现在项目组与当地的林业、派出所、防火等有关部门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正如项目组所在地哈布气林场金书记的一句话:“我们是地质队的朋友,地质队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朴实的话语包含着很深的情谊。在与外界建立良好的桥梁同时,项目组内部也是一个团结的集体,新来的技术人员刘宁在野外工作期间正赶上过生日,他看见大家紧张的工作,没有告诉别人。蒋文革知道后,让食堂为他增添了可口的饭菜办了一个简单的生日。蒋文革还利用工作间隙为项目组技术人员讲解地质知识以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他从出野外至今没有回家,今年孩子中考,考学、升学以及家中的老人全托付给妻子了,每当妻子打电话抱怨时,他也只能是满怀愧疚。啜仁波、张跃专也是离开家几个月没有回去,何邯抛下新婚不久的妻子坚持在项目组工作,这是多么可爱的一群地质队员呀。
现在,项目组野外工作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奋斗,大家同心协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工作已经进入尾声,下一步就要进入野外资料自检。这是全项目组所有工作人员辛勤耕耘的结果,为此他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但大家无怨无悔,这就是我们可歌、可敬的地质人!明年他们还将在此继续进行土壤测量、槽探、物探等工作,他们还将在这大山里工作,因为他们早以把大山当成了自己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