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院开展机关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体验一线职工工作和生活。近日,我随由劳动人事部门、财务预算部门、安全部门和党群部门干部组成的“送温暖”工作组,沿着绵延的小兴安岭山脉,驱车行驶1800公里,走近工作在大山深处的地质人,亲历地质人野外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那些可亲、可敬的地勘人带给我太多的感动。
翠北林场,梦想的摇篮地
从佳木斯出发,历经4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来到翠北林场,我局整装勘查重点项目—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床勘查项目组驻地。
“翠宏山”凝聚着六院三代地质人实现找矿梦想的地方。六院人对这里的一切再熟悉不过了;四十年前的“翠宏山”大会战,父辈们人拉肩扛、艰苦奋战,留下宝贵地质数据资料的故事,还在我的耳边环绕。今天,他们的子孙、一群不怕吃苦的地质人,为实现新的找矿突破,再次来到这里。
从2010年我局在翠宏山确立外围和深部找矿项目,地勘六院的地质人满怀着豪情壮志,再上翠宏山,实现三代地勘人的梦想。
该项目从施工到现在,面临诸多的困难,大家从未说过苦。每天不变的日程5点起床洗漱,5点半吃饭;6点到矿区。查看岩芯、进行地质编录,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成为他们不变的工作规律。冬天冰霜一身、夏天一身泥土;远离亲人、忍耐寂寞、忘我工作,都不会改变这群地质人为找大矿、找好矿的工作态度。
走近他们,我才深深感到他们的可亲可敬。邱亮、胡森林、安建文工作在这里的80后,看到他们青春的面孔,我问:你们对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感觉怎样?他们调侃地说:这里有山有水,很好呀!我说:你们不觉得单调和苦闷吗?他们说:没觉得,在这里工作是我们人生阅历的历练,对选择从事地质工作,没有后悔。
大山深处,朴实的地勘人
从翠北林场出发,经过4个半小时的行程,我们工作组一行来到黑龙江省北杨树河-福民屯矿产远景调查项目组。这个项目组有职工12人,工作区面积1060平方公里,通过1:5万矿产地质调查、化探测量和遥感解译工作,评价区内地质找矿远景。地质人员与采样工们每天5点起床,洗漱、吃饭,带上中午的食品和水,背上用编织袋做成的“地质包”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每平方公里要取4个样,放在“地质包”中,从一个取样点到另一个取样点;背包中的土壤样品斤数在增加,重达近百斤。每天大家都是顶着星星、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然后,对样品进行描述记录。项目负责王国富为能让职工取样回来洗上澡,还亲自动手,搭建了一个“浴室”。与他们交谈时,大家的热情依然是那样的高涨;大家说:每天取样回来,有时累得倒在床上都不想起来了,但想到还有未完成的工作,困意荡然无存了。尽管累些,但是大家的干劲未减,都想在自己的工作区有新的发现,实现找矿突破。临行前,我们工作组的同志与项目组的同志在驻地前留影。
清河林场,艰苦的工作环境
工作组一行驱车来到嘉荫县清河林场;一路的劳顿我感觉有些疲惫,但当我看到这个项目的同事时,我觉得我的疲惫怎能与他们的疲惫比及。
黑龙江省嘉荫县清河林场铅锌矿普查项目组驻地设在清河林场。这个工作区将开展1:1万地质简测和激电中梯测量,详细圈定异常后进行激电测深测量。择优对地质、物化探异常进行地表槽探工程验证。通过本次工作,力求区内铅锌找矿工作取得突破,提交可供进一步详查的矿产基地一处。
项目部驻地只有司机在此留守,为工作区的的职工购置生活、工作所需物品,其他职工都住在工作区内。这里距离工作区直线距离7.5公里,徒步走到工作区需要4个小时左右。为了减少路上行走的时间,项目部决定搬迁至工作区内。那里没有房屋,只有搭建帐篷居住,没有水,他们就接山上流下的水,因多日无雨,山上的水流也非常的小。吃的粮食和菜需要从林场购买雇车运到工作区,因工作区没有信号,通讯联系非常困难。晚上收工回来,大家一起抬水、做饭,围在一起侃大山,没有电视、手机没有信号,大家依然是那样的开心。我们的到来,让他们感到似过年的欣喜,欢喜挂在每个人的脸上。此时我们方觉得,带来的鱼和水果太少太少。攀谈中,我们看到、了解到这个工作区艰苦的工作环境,更加钦佩在这里工作的地质人。
茅兰沟内,坚实的界碑
室外35度高温。黑龙江省伊春市小兴安岭地质遗迹与地质公园能力建设项目工作组在这样的高温下工作着。从驻地出发,汽车载着项目组的人、界碑、水泥、沙子和水,沿着山坡缓慢前行;30分钟,汽车停在茂密的丛林前,汽车行驶的路没有了;按照测量控制点位置,5个人分别用双肩扛起近30多公斤重的界碑、30多公斤重的沙子、20多公斤重的水泥和20多公斤的水,还有5个人一天的口粮和饮用水,徒步向标立界碑的位置走去。密林中我们跟随着朱法文以及他的同事们艰难的行走着。高温下,密林中的空气让人有窒息的感觉,口觉得有些干,用舌头舐一下发干的嘴唇,此时,才感觉嘴唇是咸的。经过40分钟的跋涉我们来到竖立界碑的位置,此时再看他们,涨红着的脸颊上豆大的汗珠顺着脸在一滴滴的流着,他们全然忘记了这些。放下身上背着的东西,他们开始挖坑、搅拌水泥和沙子,让后把一块一级保护界碑坚实的立在了那里。这时我扣动了相机的快门,拍下了工作组和这些地质人最美的笑容。
离开项目组,挥手间,觉得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日子是如此的短暂。那些可亲可敬的地质人,他们工作的身影一幕幕还清晰在我的脑海中闪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