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经常问我:你现在做什么工作呢?我总是很自豪的回答他们说:一个特别接地气儿的工作!是的,因为在六院,有一群穿梭在城市与大山之间的可爱的地质人,用青春和热血探寻着大山深处的奥秘。
记得之前看过《山野情怀》这本书,写的都是野外地质人的真实故事,那时候只能通过文字体会他们的艰苦,而就在前几天,我有幸跟随院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调研组,深入一线,走进基层,去看看这些地质工作者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子。
8月29日,我怀着既好奇又激动的心情,开始了三天的野外生活体验之旅。
第一天
早上八点整,我们一行五人背上行囊准时出发了。肖科长、闫科长还有司机闫哥商量着这次出野外的路线,希望把沿途经过的各个项目组都走一遍,了解他们现在的工作进展和生活条件,讨论决定第一站—杜全国项目组。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大马河林场—一个我听都没听过的地方,我们把车停到了他们驻地的大院里,一下车肖科长就把买来的猪肉、活鱼和烤鸭送到项目组人员手里,杜工笑着说这下我们可以改善伙食了!走进屋里,屋子不大却很整齐,我看到一个年轻人正在做饭,我想:这是雇的炊事员还是项目组的成员啊?这么年轻。便过去与他聊起来,原来他是项目组里最小的80后贾宗昊,我问他:“你在家经常做饭吗?看起来很熟练啊。”他笑笑说:“也没有,在野外工作,自己学着弄,就会了。”其实80后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自私、不上进,恰恰相反,已经渐渐成为社会主流的80后,肯吃苦,敢拼搏,愿奉献,六院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平台,他们有信心,付出自己的努力,赢得最佳业绩。
沿着松花江畔,一路翻山越岭,傍晚时分我们来到吴佳滨项目组上甘岭区。四个小时的颠簸着实让大家有些疲惫,可一下车看到吴佳滨项目组人员热情地迎接我们,疲惫感瞬间烟消云散。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到他们的工作区,大家围坐在一起,交流着工作的进展情况、职工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
夜晚的山区比市里凉的多,外面还下着淅沥沥的小雨,第一天的行程结束了,与一线职工面对面交流,送去院领导的慰问,了解他们的生活所需,询问家里的近况,得到一线职工的一致肯定和赞许,作为六院团结大家庭的一员,我深感自豪,更愿意用自己的力量为奋战在龙江大地的地质工作者服务。
第二天
早上七点多,我们吃过早饭,继续前往下一站—刘向前项目组。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曲折山路,终于看到路旁立着“新风”两个字的路牌,一个只有三十户人家的林场。来之前我便听说这个项目组是今年所有项目组里条件最艰苦的,当时我还在想:那能有多艰苦啊!无非就是住平房、睡大炕,还能比这个更艰苦么,可情况并不是我能想象的到的。刚进林场,我们所有人的手机都没有信号了,完全处于与外界失联状态,我们向林场的一位大爷打听了一下,才找到刘向前项目组租住的房屋。项目组里屋是“办公室”,也是三个人的寝室,一张是用木桩和木板搭起的单人床,另两个人睡在一个大炕上,薄薄的被褥整齐的铺在上面,我还纳闷为什么床单下面还有电褥子呢,小时候的印象里,睡在炕上就很热乎了。我上前摸了摸炕头,炕是凉的,因为柈子太贵,他们多数时候都是用电褥子来取暖的。再看看脱落的墙皮,用塑料纸封住的窗户,关不严实的门,瞬间一阵寒风从我心底掠过,这样艰苦的条件他们是怎么挺过来的呀。
肖科长看到墙上挂着项目工程图,便向刘向前询问了项目的进展情况,项目还处在普查阶段,项目组人员少,任务重,每天都是起早贪黑的工作,与他们聊天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他们想找到矿源的迫切心情,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找到好矿。午饭做好了,可项目组的其他六个人还没有回来,询问过后才知道,他们每天早上六点左右出发,带着馒头和咸菜,午饭就在山上解决,下午一两点钟再往回赶,大概四点左右才能回到驻地。滴答滴答,外面下起雨来。山里的天气变幻莫测,肖科长的心情突然凝重起来,他说:“我们在屋里吃着热乎的馒头和炒菜,他们在山上连一个避雨的地方都没有……”屋里一阵安静。确实,今年的雨水特别大,外部环境的约束造成地质工作进度慢,成果少,可他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坚持,让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找矿线索,认真的完成每一项任务。饭还没有吃完,李师傅看了看表说,“他们差不多该往回走了,我得去接他们了。”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跑了出去。
外面雨渐渐小了,远处传来大家的说笑声,他们回来了!我拿着相机跑出去,只见他们脚穿雨靴,手里拎着上山取回的样品,身上的衣服都湿透了,但微笑依然挂在淌满雨水的脸上。看到此情此景,我拿着照相机准备拍下这个画面时,可他们却没能让我如愿,都跑回屋里了。脱掉满是泥巴的雨靴,换上干净的衣服,大家围坐在“办公桌”前,聊起家常。肖科长代表院领导向大家表示慰问,并表明了来意,对于大家比较关心的几个问题,肖科长也都一一回答。然后闫科长强调了几点安全方面的工作要求,让大家时刻谨记野外生产安全第一。
雨还在下着,我们又来到了夜幕下在翠北林场工作的测量队。走进测量队租住的房屋,屋子不大,里屋整个都是大炕,整齐的铺着大家的被褥,我们坐在炕边上和窄窄的过道上,屋里的嘘寒问暖打破了外面的阴雨寒天,调研组的句句关心都说到了测量队成员的心坎里,我坐在热炕头上,心里也跟着暖和起来。
第三天
吃完早饭,我们驾车匆匆赶往最后一站—张成军项目组,他们的驻地在伊春的红旗林场。两个小时的车程,来到他们驻地。一进屋就看到用木墩和木板搭成的“床”,棚顶挂着每个人的蚊帐,里面是两张桌子摆成的办公区,桌上摆着笔记本电脑和图纸,看到我们来,他们才放下手中的工作。肖科长、闫科长还有张科长跟大家攀谈起来,询问他们在生活上和工作上的需求,项目组的成员对调研组的到来十分欢迎,也希望我们能经常下基层来看看。
为了不影响他们的工作,下午我们启程返回。车在高速公路上平稳地行驶着,我望着窗外的风景,想了很多。其实他们可以有很多选择,为什么选择了地质行业呢?这个默默走在山林里,五步一停十步一量二十步一挖,晴天时阳光曝晒,雨天时无处避雨,早上背着地质工具包,中午在山上吃馒头,傍晚背着取回来的样品徒步下山,很多人记不住他们的名字,记不住他们的长相,可他们依然选择当一名穿梭在城市与大山之间的地质工作者,可能是迫于生计,可能是专业限制,但更多的肯定是他们从小就胸怀找矿的梦想,有着别人没有的热爱,有着别人没有的坚持,一直守护着自己的梦想,踏实有力地走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
三天五人,共行程1000多公里,从平坦的水泥路到坑坑洼洼的砂石路,从繁华的城市到人烟稀少的林场,从舒适的居住环境到简陋的平房大院,虽然只是短暂的近距离接触,却让我看到了地质工作者最朴实的一面,看到了新一代年轻地质人身上的执着,看到了老一辈地质人的奉献,看到了六院党员干部对野外一线职工的关心,看到了职工对六院党员干部的信任和拥护,困难不怕有聪明才智的人,怕的是不畏难、肯坚持的人,六院就是这样一支队伍,不仅拥有时刻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优秀领导班子,还有经验丰富、无私奉献的老一辈地质人,更培养了一批专业素质极强的年轻地质人员,在面对地矿行业的严峻形势,他们敢于直面挑战,克服困难,为六院的经济发展开创了新局面,为六院的和谐发展开辟了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