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岗位上闪光
——记地勘六院地质找矿先进个人闫允岐
闫允岐1991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校,现任黑龙江省第六地质勘察院项目负责。自从参加工作那天起,他就始终把奋斗的支点建立在爱岗敬业勤奋找矿的坐标系上,以自已的实际行动,实践着一个地质队员的崇高追求和人生价值。多年来,他曾经多次受到六院的表彰,先后被评为院优秀共产党员、院先进工作者。
闫允岐同志有着极强的事业心,工作中他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始终怀着一种重任在肩的使命感,视事业为生命,以奉献为己任,励精图治,奋斗不止。他始终把“科学严谨、务实找矿”作为自已的工作准则。他爱学习、勤思考,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具有良好的专业修养和理论知识,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善于把找矿意识转化为项目组成员的自觉行动。自从2003年担任项目负责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十余项预查、普查地质项目。根据院工作安排,带领项目组人员,紧紧围绕找矿这个中心,牢牢抓住工程质量,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2007年任“黑龙江省宝清县五泡林场-虎林市臭松顶子地区金、铜矿产预查项目”的项目负责兼技术负责。该项目为省补项目,工作环节多、工作量大,出队后一度受到林业局的限制,不能施工。他一面向院汇报情况一面积极与林业局各部门沟通协调,经过努力至六月中旬项目才得以正常开展工作,他积极与友邻项目组借调技术人员,组成十个采样组,在短期内完成了35km2土壤测量,样品及时加工并送实验室分析,抢回了延误的工期。槽探施工中,在3号探槽残坡积层中发现毒砂、黄铜矿化石英脉,但在东西方向施工的探槽中却未见到相应的矿化体,他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程部署,违反常规顺地层走向布设一条探槽,探槽内揭露出与地层走向近垂直的矿化石英脉3条,对工作区成矿条件、成矿类型的认识提供了直接证据,在他的带领下,经过项目组全体努力,圆满完成了任务,并获野外验收优秀和优秀报告。目前该项目还在开展勘查工作,2010年完工的钻孔中见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铜矿化蚀变带。
2008年任“黑龙江省伊春市友谊-红星一带钼多金属矿预查项目”的项目负责,该项目为民营合作项目,水系沉积物测量、高磁测量、土壤测量、激电测量均没有发现好的异常,对地表露头辉钼矿化石英脉开展槽探工程揭露,沿走向没有延伸,致使找矿工作陷入困境,到底是有矿还是没有矿?都需要他向甲方公司和院领导作出合理解释汇报。工作区既没有翠宏山矽卡岩型成矿地质条件也没有霍吉河大面积蚀变斑岩型成矿地质条件,基于石英脉热液型成矿特征,经过向老地质工程师咨询和项目组技术人员讨论,他大胆推测该石英脉沿走向和倾向都应该有延伸,2009年他大胆布设了第1个钻孔,在280米处见到了辉钼矿化石英脉,相继沿走向、倾向布设了多个钻孔,均控制到了该石英脉,初步控制了一处小型钼矿床。在此基础上他准备下一步工作采用大功率物探方法寻找深部控矿构造和热源,扩大矿床储量规模。
2010年他带领的项目组,承担了一个省补项目和三个民营合作项目,4个项目分别在鹤岗市、伊春市、虎林市、饶河县。他可以说是往来南北、转战东西,既要协调好地方关系,又要组织好工作实施,还要保证每个项目的技术质量。项目组人员配备不足,他即是项目负责也是普通工人,一样上山跑水系、跑路线、编录槽探钻孔,一样一锤一钎砸取化学样,背样下山。他从没有向院里叫苦叫累。他紧密地团结项目组成员,默默地实践着一个普通地质队员的找矿历程。在他的带领下项目组顺利完成了4个项目设计工作任务。在饶河项目中发现了近7米宽的辉钼矿化蚀变带,为下一部工作奠定了基础。
闫允岐同志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他要求自己和项目技术人员,不论哪项工作都要做到仔细认真,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对新参加工作到项目组野外的年轻人,他和他们谈心、交心,让他们很快融入项目组这个野外家庭,没有陌生感,顺利融入工作。在技术上手把手地教,不厌其烦地讲解,并要求他们做到“多跑、多看、多问、多学”。
闫允岐同志在日常生活中,他处处率先垂范,注重自身形象。他认为,要做到以理服人,就要遵守“打铁先得自己硬”的信条。无论在哪里他都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辉煌的业绩来自于对事业的忠诚,他用自己的挚诚和勤奋在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地工作,用青春和才智谱写了一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闫允岐虽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所做的这一切,恰恰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爱岗敬业、不畏困难、求奉献的精神风貌,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了一曲地质人热爱生活、敢于迎接挑战、不断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妙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