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信息
 
首页 > 党群工作 > 工会之声
丹心逐梦
发布日期:2017-06-19 09:28:39  点击数:4413  发布者:黑龙江省9888拉斯维加斯入口院3  作者:曹浏

丹心逐梦

——记全国地勘行业第二届“最美地质队员”、黑龙江省地勘六院项目负责人张寄丹
 
    都说女人如花,那她便是一朵木兰花,刚中带柔;都说女人如水,那她便是大山深处的潺潺溪水,过而留痕;都说女人如歌,那她便是词曲作者,一片丹心谱写漫漫地质人生之歌。
不轻言弃,圆梦地质
    那年,张寄丹20岁,服装专业毕业的她被分配到黑龙江省第六地质勘察院,由于专业不对口,她只能从零做起。绘图员打开了她熟悉地质工作的大门,可对于性格开朗外向的张寄丹来说,在电脑上敲出测绘图样与裁剪衣服图样并无二样,总感觉身体里一有股子劲没使出来。随着市场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她无奈两度下岗,赋闲在家。时值而立之年的她,渴望学习、渴望工作、渴望奉献、渴望做出一番事业。
2003年,26岁的张寄丹当上了妈妈,享受喜悦之时,她听说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出资培养地质相关专业在职大学生,这一消息既让她高兴又伤心,看着只有几个月大的孩子,她决定把这件事深埋在心里。
第二年,机会再次向她招手。省地勘六院选派部分青年进行专业改造,充实专业技术岗位。孩子才11个月、父母年事已高,爱人工作繁忙……种种问题摆在面前,张寄丹并没有选择逃避和放弃,她跟丈夫面对面沟通,丈夫的理解让她万分感动。她明白这意味着在以后的三年甚至十几年他将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需要有足够的胸怀,以及对妻子深深的爱。
很快,张寄丹踏上了求学之路,重返校园,开始地质专业的深造学习,把两岁的儿子托付给母亲。她深知没有专业技术的无奈,深感没有工作岗位的痛苦。所以她恨不能一天掰作两天用,埋头苦读,各科成绩突出,她成为了同学们的班长,老师的骄傲。2006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晃三年过去了,由于路途远、车票贵,张寄丹回家次数有限,这次终于能多陪陪自己的丈夫和儿子,没想到一进家门,儿子愣愣地看着她,竟然不认得妈妈,为此她满心愧疚,只能默默流泪。
对于求知的步伐她孜孜不倦,为了学以致用,2006年她报考了吉林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完成本科学业。
“只有到一线工作去,才能学到真本领。”
2007年她回到单位,看到一同毕业的伙伴都到野外一线,张寄丹坐不住了,“学地质的不到野外一线去,没有实际工作的基础,没有扎实的根基,以后就难以承担重任,只有到一线工作,才能学到真本领!”领导满足了她的要求,把她派到离佳木斯较近的黑龙江省桦南县二道沟煤炭资源普查工作项目组。
“罗盘、锤子、放大镜、GPS”,背上地质人的标配行囊,张寄丹就这样离开了家,从此便以大山为伴,择茂林而居,春去冬回,十年有余。
初出野外,张寄丹的心情无比兴奋,一花一草,一路风景,对她来说格外新鲜。三年的理论知识学习,让她在实践中得心应手,遇到问题敢较真,碰到矛盾敢请教,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同年秋天,黑龙江省桦南县二道沟煤炭资源普查工作项目组收队没多久,她被点名借调到翠宏山铁多金属Ⅰ号富磁铁体勘探报告编写工作组。翠宏山铁多金属项目是省地勘六院大型项目,急需尽早提交报告。张寄丹有较好的微机制图功底,又进行了三年地质专业学习,加上一年野外实际工作经验,自然也就加入到会战当中。面对大量的资料和报告,她很快进入角色,加班熬夜是常事,可她从不叫苦叫累,令其他男同事佩服不已。付出就有回报,经过大家不懈努力,报告顺利通过省级、部级会审。
2008年春天,单位野外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领导对张寄丹非常器重,指派她到内蒙古分院工作,负责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上井子地区铜多金属矿普查和阿勒坦乌苏铁多金属矿普查项目的全面工作。张寄丹深深知道摆在她面前的是责任,是考验,更是挑战。
平生第一次出远门,转机倒车,一路颠簸让她有些不习惯,当她一脚踏上阿拉善高原,被戈壁滩的粗犷豪放所震撼。满眼黄土,风沙扑面,绵延数百里的沙漠,荒无人烟。项目组在戈壁滩搭好帐篷,没一会,帐篷不是被风吹坏了就是吹倒了,作为项目组唯一一名女同志,她只能住在帐篷搭建的厨房里。第二天,踏勘正式开始。陡峭山崖一座连着一座,山坡、山顶无树,无草,全是裸露光滑的陡坡,对他们开展地质工作极为不利。“既然选择来到这里,困难再大也要努力完成。”张寄丹鼓励大家的同时也在鼓励自己。为了去看山顶的一个矿点,张寄丹上山用了40分钟,下山用了2半小时,所谓上山容易,下山难,“要不是同行的是经验丰富的老地质人,拿着地质锤在前面小心地开道,我可能天黑都下不了山。”张寄丹回忆说。等走到山下的时候她腿都软了,感觉身上湿漉漉的,原来出了一身冷汗。
因为工作区在山里,每天不可能回到驻地吃饭,张寄丹就把馒头、咸菜放在包里,中午在烈日炙烤下,吃着硬邦邦的馒头,就着咸菜,解决了一顿午餐,继续前行。遇沟钻沟、遇山爬山,从不叫苦,从不喊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工作过程中,他们发现了铜矿和铅锌矿。
张寄丹在横头山勘探时,由于路面湿滑,下山途中右脸划伤,鲜血淋漓,至今,仍有一道不深不浅的疤痕。“野外的工作必然是艰苦的,需要我们去战酷暑,斗严寒,顶风沙,冒着爬山涉水的危险在野外作业,但这些都是一名地质工作者的必修课。”10年间,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信念,因技术能力过硬,担任了技术负责,先后承担了“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上井子地区铜多金属矿普查和阿勒坦乌苏铁多金属矿普查项目”、“ 内蒙古额济纳旗碎石山金金多属矿矿普查和嘎顺铜多金属矿普查和额济纳旗鹿山地区金多金属矿普查项目”,2010年,她担任地质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全国利用现状调查18标段伊春金属矿核查”、“黑龙江省铁矿汇总项目”、“ 黑龙江省鹤岗市奥宇石墨矿储量核实”、“ 黑龙江省萝北县云山石墨矿详查”、“ 黑龙江省桦川县歪顶山石材矿储量核实”和“黑龙江省萝北县云山石墨矿深部普查”等项目。
再续云山石墨情
在黑龙江省第六地质勘察院,她是唯一一位“女当家”,也是萝北云山石墨矿深部普查项目负责人。
2012年,省地勘六院开始对整个云山石墨进行详查工作,张寄丹便是项目负责人之一,深入矿山调查研究,多次向市、县政府主管领导汇报。辛苦努力终换硕果。她带领团队分别编写了云山石墨矿勘查初步规划、开采初步规划和矿床详查总体实施方案和各项目子区勘查实施方案,得到省、市和领导级主管部门的好评。
2013年,张寄丹带领项目组成员来到云山进行野外施工。该项目共施工钻孔200余个,槽探施工6万多立方米。最繁忙的时候,27台钻机同时工作,260多名工人和技术人员在山上紧张工作。槽探过程中,她每天都要跟挖掘机走,挖到新鲜的基岩,对探槽进行现场官场,看有没有石墨矿体,根据矿体产状,布置钻孔。在钻探阶段,张寄丹全程跟踪,和其他技术人员每天要在山上工作五六个小时,每个人看两三台钻机,每个钻孔都要随时查看。做现场编录后,下午回到山下的临时办公区整理内业。终孔时,不管多大雨,她都要上山校孔深。
“项目负责就我一个女的,这些年也锻炼出来了,一到夏天就在野外工作,那时候孩子上小学也顾不上管,今年孩子就要中考了。最忙的时候,白天在山上,晚上要参与编写核心区报告。报告要求急,全员参战。地质人,就这样。欠家庭、欠孩子的太多太多”张寄丹说。
云山石墨矿工作点多、面广、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张寄丹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尽职尽责,带领大家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工作,每个人每天工作都在14个小时以上,最终仅用不到3年时间,完成了全部工作,地质野外成果获得优秀。
 
2016年,她作为萝北云山石墨矿深部普查项目负责人,再次走进云山。生活中她是一名女人,工作中她从未把自己当作女人,而且付出了比男同志更多的辛苦。项目组新来的一个南方大学生,第一次出野外,只穿了薄薄的外套,张寄丹看到后,亲自到林场小商店给他买了棉衣。她既要照顾大家的吃住行,又要负责项目的施工和技术,项目组同事们都亲切地叫她“张姐”。进入冬季施工阶段,野外更是风雪交加,滴水成冰,对每天24小时在野外工作的地质人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为展现地质人找矿艰辛历程,凸显“十三五”期间找矿成果。鹤岗市电视台对张寄丹进行了采访并拍摄新闻纪录片。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该项目现已发现深部石墨矿体12条。
   
每当张寄丹看到自己队伍的项目收工时,报告编写完成时,矿物量记载入册时,一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她说,自己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会在绿荫环抱的大山里“打拼”十余年。如果可以,她希望自己一直不离开一线,不离开蕴藏丰富宝藏的大山。
15%-QQ图片2017061909083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