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信息
 
首页 > 地矿文化 > 文体活动
地质队员井下巷道编录工作的一天
发布日期:2025-04-11 08:55:54  点击数:468  发布者:黑龙江省9888拉斯维加斯入口院3  作者:
  他们背包里的地质锤曾敲击过父辈勘探过的矿脉,腰间的罗盘指针曾指向亿万年的地质密码。当3月的雪逐渐消融,4月的大地缓缓松软,省地勘六院翠宏山铁多金属矿资源储量核实项目组的地质队员们正忙碌在小兴安岭深处翠宏山铁多金属矿的井下巷道里,一丝不苟的开展地质编录工作。
  清晨,林区富氧的空气里还透着厚重的凉意,让人清醒而振奋。七点,大家准时在食堂就餐后,便开始为下井做准备。工牌、安全帽、头灯、定位器、救生器一一佩戴齐全,地质人的“看家宝”一一随身携带好,于细节处见地质人的严谨与专业。编录组长宋岩打开图纸,开始进行工作分工:“今天我们要完成三号穿脉的编录和取样工作,这部分巷道情况比较复杂,大家要格外小心。赵志鑫,负责记录数据,刘松,负责绘制素描图,我和徐浩负责观察岩石结构和地质特征,其他人员负责扯尺、照明及取样等工作。如果遇到其他问题再随时沟通。”队员们纷纷点头,眼神中透着专注和坚定,新的一天,新的挑战,即将开始。


 
  从地表正450米到地下负50米,乘坐罐笼大约运行2分钟左右到达井底。狭小的空间和不断下降的高度总让人心跳不自觉地加速。经验丰富的老地质队员刘文东笑着说:“大家别紧张,这罐笼安全得很,就像坐电梯一样。你们看,这速度多稳。”他的话像一阵春风,轻轻拂去了大家心头的紧张。新入职的技术员曹宇也跟着打趣道:“是啊,等咱们到了井下,说不定还能发现什么大宝藏呢!”大家听了,都忍不住兴奋起来,地质人共同的追求与梦想在这一刻闪闪发光。从第一次乘坐罐笼时的惴惴不安、心跳加速,到现在的从容不迫、说说笑笑,每一天都是成长和历练。
 

 
  该矿山为在建矿山,虽然主巷道的照明、排水、通风系统很完善,但实际编录的穿脉情况却很复杂,整条穿脉漆黑一片,仅靠头灯及移动电源开展工作,再加上地面高地不平,部分区域积水、积泥较多,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难度。今天施工的三号穿脉,积水没过脚面,部分地区有落石现象,队员们每走一步都需要格外小心,但大家没有丝毫的犹豫和懈怠,迅速分成小组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宋岩熟练地敲下一块岩石标本,在放大镜下仔细端详,随后又拿起磁锤轻轻一吸,便有了初步的判断,徐浩接过石头,拿出钨灯照射岩石进行验证,强烈的荧光反应让二人会心一笑,“铁钨矿石,颜色灰黑色,粒状结构、块状构造,具强磁性,磁铁矿含量约45%、白钨矿含量约0.5%”,赵志鑫紧紧跟在宋岩和徐浩身后,不停地记录着,岩石的颜色、矿化、蚀变等特征,每一个细节都在他的笔下变成了生动的标签。他们深知这些记录对于后续研究的重要性,容不得一丁点差错。


 
  积水没过脚面的区域,取样工作的难度达到了顶点,既要保证钢尺、样品等不落地,还要保证连接风镐的电缆不接触水。只见刘文东先用铲子小心翼翼地清理掉表面的泥土和杂物,动作轻柔而精准,随后,他举起地质锤,稳稳地敲下一块岩石样本。曹宇在一旁全神贯注,眼睛紧紧盯着钢尺,准确丈量标本的取样位置,并迅速记录下来。
  80米的穿脉,不算长的距离,却花费了近五个小时才完成编录及取样工作。这五个小时里,队员们忍受着井下巷道的潮湿、黑暗和沉闷,怀揣着对地下矿藏的探索精神和“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精神,齐心协力、团结协作,为矿山的持续开发提供详实的基础数据。


 
  一天的忙碌结束了,队员们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穿脉,大家的脸上、工作服上都沾满了泥土,头发也被汗水浸湿了。回到地面,阳光洒在身上,带来了久违的温暖。大家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空气,所有的疲惫便就都消散了。那一刻,他们如此凡而不凡,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却又特别习以为常、特别甘之若饴。地质初心铸就了地质队员们坚硬的骨骼,也让“三光荣”“四特别”精神成为了地质人的永恒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归宿。


 
撰稿/图片:欧阳双雷
统筹:曹浏  审核:于长生  编辑:陈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