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查云山问储量
——记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勘察院云山石墨详查项目
编者按 在黑龙江省第六地质勘察院是我省唯一一支被授予“功勋地质队”光荣称号的队伍。建院50余年来,该院秉承地质人“三光荣”传统,以“找矿立功、造福于民”的工作方针不断创新。近年来,六院探明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多达五处:翠宏山铁多金属矿、霍吉河钼矿、汤原煤矿、翠中铁多金属矿、云山石墨矿,其中云山石墨矿储量为五矿之首,矿石量达8.15亿吨,为超大型矿床,使我省石墨矿储量位居全国乃至亚洲第一位。按石墨产品10%利润计算,云山石墨矿可获利润190亿元以上,安排富余劳动力1000余人,实现地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对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近日,黑龙江省日报社记者邵晶岩对该矿进行了采访报道。
黑龙江日报讯
萝北云山,因石墨而闻名。目前已引入石墨加工企业26户,2014年,生产石墨精粉17.8万吨,生产石墨深加工产品2.7万吨。
石墨作为一种特殊材料,广泛应用在航天、电子、冶金、机械加工等领域。据此前统计,我省石墨储量占全国64%,占世界45%。在我省开展的“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项目建设战略部署中,石墨产业赫然在列。
作为重要资源,占我省石墨半壁江上的萝北云山石墨矿,到底有多大储量?
“石墨矿石量8亿吨以上,矿物量7000万吨以上。100万吨石墨为一个大型石墨矿床,7000万吨就相当于70各大型矿床,该矿床静态经济价值近2000亿。”省地质矿产局第六地质勘察院副总工程师、云山石墨详查项目负责人李云国和项目组给出了回答。
说起来简单的数字,背后是一本厚厚的详查报告,和260多人三年的坚信付出。
“30年前,我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云山石墨矿。”李云国说起来他和石墨矿的不解之缘。1982年,云山石墨矿被勘查部门发现。1984年末,刚毕业半年的李云国就参与了他从事地质矿产勘查的第一个项目——萝北云山石墨矿普查。
坐着敞篷大卡车,从单位到现场200公里的路程,当年要花两天时间。4月出进入矿山,到10月末一个工期结束。中途一次也没回家。地勘六院副院长李绍铜和李云国同年毕业,做同一趟车进入云山。那时候条件比现在差多了,4月份山里还没解冻,搭帐篷,用木杆搭床,天气暖一融化,地上全是水。当时我们那些年轻小伙,就是靠着一股工作热情,完成了任务。”30年过去了,李绍铜回忆那段经历,记忆犹新。设备落后,作业环境艰苦,项目组顶着重重困难,完成了石墨矿的普查工作。大致查明矿床的矿石量6.38亿吨,矿物量6400万吨,资源储量位于亚洲第一。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好这块宝贵资源,摸情矿床资源家底,为石墨矿开采利用长期规划提供依据,2012年,第六地质勘察院立项后,经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论证审查通过,开始对整个云山石墨进行详查工作,李云国作为项目负责人,二进云山。
2012年4月,在云山这块熟悉的土地上,李云国带领的项目,开始了两年的野外作业。工作量大,时间紧,云山石墨详查项目,对第六地质勘察院这个国家“功勋地质队”来说又是一场硬仗。开钻孔200个,槽探施工6万多立方米。最繁忙的时候,27台钻机同时工作,260多名工作和技术人员在山上紧张工作。
一个项目的实施需要经过“项目筛选—立项—论证—实施—报告编写—审查”等过程,其中实施阶段包括:测量、物探、槽探、钻探、取样、化验等环节,整个项目完成大致需要3至5年时间,云山项目组仅用不到3年时间,完成了全部工作。
云山矿详查项目技术负责人张寄丹,是地勘六院唯一一位“女当家”。槽探过程中,每天都要跟挖掘机走,挖到新鲜的基岩,看有没有石墨矿体,根据矿体产状,布置钻孔。这些工作必须当天完成,否则第二天下雨塌方就没法鉴别了。在钻探阶段,张寄丹和其他技术人员每天要在山上工作五六个小时,每个人看两三台钻机,每个钻孔都要随时查看。做现场编录后,下午回到山下的临时办公区整理内业。从开孔到终孔,技术人员都要全程跟踪。终孔时,不管多大雨,技术人员都必须上山校孔深。“项目负责就我一个女的,这些年也锻炼出来了,一到夏天就在野外工作,那时候孩子上小学也顾不上管。最忙的时候,白天在山上,晚上要参与编写核心区报告。报告要求急,全员参战。地质人,就这样。”张寄丹回忆道。
项目组还有一批迈出大学校门不久的技术新兵,项目实施阶段每天跟现场,写编录。“这是我参与的第一个大型项目,钻林子,出野外,顶风冒雨都是常事。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有时岩心定名不准,含矿不含矿,就向李总请教。辛苦是有的,但经过这几年,更热爱这个行业了。”技术人员张广迪说。
2013年12月,项目组野外施工结束。2014年8月,项目组完成详查报告编写,其中部分地段已通过省国土资源厅矿产评审中心评审。历时三年,从普查的大概了解,到详查的基本查明。云山项目查清了云山石墨矿的库存状态、数量、空间分布、矿石质量、矿藏开采技术条件、矿石加工技术性能,不仅探明储量从6.38亿吨增加到8亿吨,还形成详控报告,为下一步开采和规划提供了依据。
“地质行业是个非常艰苦的行业,每个地质工作者都想找到矿藏,有的人一生也没找到有价值的矿山。能看到自己找的矿被开采以后,项目组人员都非常高兴,实现了地质人的社会价值。”李云国说。
|